城市温度:楼宇经济既要“琢磨事”,又要“琢磨人”

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瑟夫·斯蒂格利茨曾预言:在21世纪,影响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两大因素,一个是美国的高科技,一个是中国的城市化。这些年,国内大大小小的城市都在不断地“长大”“长高”“长密",甚至不顾城市的“风道”和“地平线”地“野蛮生长”。虽然“地平线”变成了“天际线”,城市变漂亮了、变繁华了,但城市的“宜居性”和“舒适性”却大大降低了。其实,城市的发展绝不能贪图占满空间,更不能贪求速度、迷恋一时秉承的“数字政绩”,而要“留白、留绿、留朴”的“花园城市”“田园城市”理念,给后人留下足够的发展空间、绿色环境、山水乡愁。


建筑是城市的活力单元。有关资料显示,1978-2018年,共有约6.5亿人口涌人城市,2017年全国城市贡献近九成GDP、城市消费总量达到19.89万亿元,城市为集中人、物、资金、信息提供了平台,各类产业在城市集聚,城市化已成为中国现代化的重要标志。城市是有温度的,就像流着温暖血液的血管,从古代流到今天,温暖着城市里的每一个个体。但现实中常常出现“经济的旺区,文化的沙漠”现象,这曾是历史的唱叹。从某种意义上说,一个城市的高度,不是取决于楼宇的高度,也不是取决于楼宇的“密度",而是取决于能为在楼宇中穿梭的人们带来的“温度”。因此,人们提出了“建设有温度的城市”的理念。


要让你的城市“有温度",可能得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:第一,要让风物之美体现城市的“温度”。城市的温度源于自然之美,更源于风物之美。唯有“城在景中、景在城中”“楼在园中、园在楼中”的景与城、城与人、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、美美与共、相得益彰,城市的“温度”才更宜人。第二,要让精神之美体现城市的“温度”。城市是文化的容器、记忆的载体。一座城市能吸引人、留住人的,短期而言是其旖旎的风光,长久而言则是其独特的精神。城市的精神既植于历史,也寓于现实。如果能实现历史与现实的交相辉映,城市一定会更让人心仪神往。第三,要让人文之美体现城市的“温度”。打造城市宜人的“温度”,核心在于“人”。城市的温度说到底是“人”的温度,取决于一个城市怎么认识人、怎样对待人、如何塑造人。城市一旦有了温度,也就有了迷人的魅力、光彩和气质,才能让更多人在这里感受到满满的归属 感、获得感、幸福感。